街談巷議“掉外接式硬碟色牛肉”的謎團何時能解
  鮮紅的“牛肉”買回家後洗隨身碟洗就白了,廣州的陳先生碰到這等蹊蹺事。在芳村的兩個肉檔,大量經營12元一斤的“牛肉”,而市場上牛肉的正常價為30元一斤。陳先生懷疑肉檔以豬肉充牛肉,於是報料給報社,引來食藥監部門的執法查處。這是昨天媒體報道的事。
  到網上搜一下,才發現,這些年來,廣、深、莞、佛等珠三角諸多城市都有類似“新聞”見報,且常常是一個地方屢次發生。居民買回牛肉,洗時外接式硬碟發現血水很多,而肉則變白,或發黑,於是不敢吃,或疑為“假牛肉真豬肉”。有的還是居民在超市買回的,後證實為虛驚一場。但更多的是成了一個個謎團,沒了下文,或等下次有人遇上,“舊事”重提又成“新聞”。
  梳理一下類似報道不難發現,這些“掉色牛肉”大致為兩類,一是真牛肉無疑,只因消費者缺乏相關辨別的知識,如品種不同,或保鮮方法不同,令牛肉在加工過程中出現不同特征;二是確有蹊蹺和貓膩,而這類肉多是在無證攤販處購買。就如昨天報道所說,私下裡,賣“掉色牛肉”的檔主也承認,之所以肉那麼便宜,實際就是豬肉,但有些做牛腩粉的食檔,就衝著這“便宜牛腩牛筋”來的。據記者租辦公室暗訪觀察,“便宜牛肉”顯然很受歡迎,出貨量挺大。
  這提醒人們,在正規的監管之外,存在一個只有行內人知曉的灰色供應鏈,其核心營銷策略是“掛羊頭賣狗肉”、以次充好,撒手鐧則是價廉、利潤空間大。買賣雙方其實都固態硬碟心知肚明,只不過各有各的小算盤和生意經,一旦遇到工商或食藥檢部門查處,便很可能裝糊塗,一臉無辜樣:這都是從進的,誰知道會這樣啊?
  只是苦了消費者,標簽上明明是“牛肉”,但買回家左看右看犯嘀咕,這是牛肉嗎?是水牛肉還是黃牛肉?是不是老母豬肉?這肉能吃嗎?此時,真恨不得自己變成神通廣大的福爾摩斯。花點冤枉錢倒在其次,萬一吃上未經檢疫不安全的肉又該怎麼辦呢?在各級政府傾力抓食品安全的今天,消費者為吃點肉還要如此大費周章甚至煩惱不已,人們不由得再問:監管部門哪兒去了?為什麼這些無證商販會有那麼大的能量,甚至是“屢查不倒”,背後是否有“保護傘”?
  “掉色牛肉”的謎團反映出當下消費者的食安困境,儘管有關方面加大了整治力度,但食品安全環境依然遠沒到讓人吃得安心、放心的地步。好消息是昨天有報道說,2009年頒行的食品安全法,近日再次征求意見修訂,其中有兩點格外引人關註,一是重典治亂,加強監管,如設立食藥警察等;二是加強食安的科普及教育,讓消費者既懂得有關食品安全的知識,又懂得如何保護自己。這對人們解開“掉色牛肉”的謎團或大有幫助。
  (作者是本報首席評論員)  (原標題:“掉色牛肉”的謎團何時能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70sassh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